中国人无不知唐诗气象万千、宋词婉约豪放,而作为与唐诗、宋词并列的“元散曲”,人们能记得住的作家、作品却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元代散曲虽然是“元代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但人们却知之不详,那么元散曲究竟有何魅力与特点?4月22日下午,南开大学知名教授查洪德受邀做客天一文化讲坛,与郑州读者分享《元代散曲的野逸之趣》,带大家畅游元代散曲的艺术世界。
回到家乡很温暖
(相关资料图)
身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查洪德在河南出生、成长,虽然到南开大学工作已近20年时光,但与老家河南仍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与关联,回到家乡分享学术研究心得,更是感觉温暖。
“我是1977年参加高考考到安阳师专,毕业后留校工作,兼做学报的编务,慢慢才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查洪德回忆,1989年,他读元代曲家郑廷玉的作品后写了一篇论文《<看钱奴>元明刊本的比较研究》,是他写的第一篇元代文学研究论文,1993年又发表了《论楚昭公的主题与郑廷玉杂剧的思想性》,都是早期在元杂剧方研究方面留下的痕迹。
元散曲需要客观认识
在查洪德看来,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文学特点有着更为鲜明的色彩。“元散曲的读者较少,这与人们对元代历史存在误解有关,虽然近年来对元代的认识越来越走向客观,但离真正的客观还有着很大的距离。”查洪德表示,无法否认唐诗宋词的魅力与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应该被人们熟知的元散曲绝不能只有《天净沙·秋思》和《山坡羊》。
查洪德告诉记者,当前流传下来的元散曲有近四千首、套之多,在篇幅上,一套元散曲会有十数支甚至几十支之多,比唐诗中《琵琶行》《长恨歌》这样的长篇叙事诗还要长;在风格上相对于诗的“正”,散曲表现得较为“叛逆”;内容上诗言志,抒发的情感大多与社会联系密切,而散曲则更多的是表达个体的感悟及心理。
20世纪初至今的近百年,不少学者对元散曲的文体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作出过不同概括,如“俗”“谐”“俏”“辣”等。“存在多种不同概括,说明我们对元代散曲特色的把握还不到位,需要做进一步探讨,找出能体现元代散曲基本精神的更高概括。”查洪德提出,这个概括应该就是“野逸”:“‘野逸’是元代文人中普遍存在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和文化精神,它体现在元代文学艺术的诸多方面,以前人们多从元代绘画来认识元代文人的‘野逸’情趣,其实在散曲 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与宋代的“文人政治”不同,“文倡于下”是元代文坛的基本特征,也是正确认识元代文学、文化的关键。“元代作家基本上都是自行写作、自发活动、自然发展的。文之倡导不在朝廷而在民间,不是政府而是个人。”查洪德提出,元代文坛领袖多在野,文学活动多自发,这也造就了元代散曲野逸的特点,表现为狂野肆逸、疏野旷逸、朴野恣逸、乡野恬逸、闲野俊逸、野思逸想、俚野荒逸等。
“元代和清代,多族士人共慕中原文化,又把他们独有的特质带入中原文化,使中原文化持续获取新质,在共同的创造中和合为一,推进中原文化的新变。”正如查洪德所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元代文学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元曲作为元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文体,我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研究和认识。”
郑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