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文人才子,更是出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惊艳后世的天才诗人。
(相关资料图)
然而,在唐朝,还有一个人,“诗仙”李白都没有他狂,“诗圣”杜甫对他更是无比崇拜。这个人,就是河南郑州巩义人、唐代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
杜审言像,图源网络,下同
恃才傲物,大唐第一狂人
杜审言,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祖父时迁居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杜审言是魏晋时期征南大将军杜预的后代,杜预不仅是著名将领,还精通文学,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等。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杜审言自幼熟读经书,文采斐然。25岁时,他进士及第,次年担任汾州隰城(今山西隰县)县尉,前途不可限量。《旧唐书》中赞扬他说:“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
众所周知,人一出名,就容易“飘”。杜审言有家世、有才华,年纪轻轻考中了进士,他不仅是有点“飘”,还恃才傲物,说话行事都“狂”了起来。
《新唐书》中记载:“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
苏味道是唐朝时著名的诗人,苏轼的祖先,善于写律诗,当时他和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为“文章四友”。但是杜审言对这一称号却很不屑,他认为只有学士崔融才勉强与自己并称,其他两人比自己差远了。
《新唐书》记载的这句话,意思是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杜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需要在官员的“年终总结”上写评语,再上交给苏味道审查。写完出来后他对旁人说:“苏味道必死。”听到此话的人非常吃惊,以为苏味道是犯什么事了,忙问是何原因。杜审言便得意地回答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写得这么好),应当羞愧而死。”
除了毫不客气地贬损苏味道外,杜审言还说过更炸裂的话:“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为: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
这么张狂的发言,怕是连李白也不敢说,也难怪史书评价杜审言“矜诞类此”。
因狂失意,狂是有代价的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说话张狂、矜诞,就注定了杜审言一生坎坷颠沛的命运。
杜审言步入官场后,才华横溢的他本该一帆风顺、一路高升,然而因为他不注意言辞,很快便得罪了大官被贬职。公元699年,杜审言从洛阳被贬到吉州(今江西吉安)当司户参军。在当时,江西算是很偏远的地方,从神都洛阳到偏远小城,这落差不可谓不大。
可是,虽然因“狂妄”栽了一次跟头,杜审言却依旧我行我素。很快,他便在吉州吃到了更大的教训。
杜审言来到吉州后不久,就把吉州当地的官员得罪了。其中最讨厌杜审言的,莫过于吉州司马周季童和司户郭若讷。不幸的是,这俩人没有苏味道那么宽广的胸襟,反而十分心狠手辣。两人合伙将杜审言诬陷入狱,想要杀掉他。
迁到河南偃师杜甫墓园的杜审言墓
在此之前,杜审言可能没想到有一天自己张狂的性格会害死自己,更没想到,救自己的竟然是13岁的儿子。
《新唐书·杜审言传》记载:“季童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
周季童将杜审言下狱后,在家中大摆宴席,宾客云集。杜审言13岁的儿子——杜并,偷偷混进司马府,趁周季童不备,拔出匕首冲了上去,刺向周季童,最后被护卫乱刀砍死。而周季童也不治身亡,在他临死前,他说:“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杜审言有这样孝顺的儿子,我不知道,郭若讷误导害了我啊。
因为杜并的轰动之举,杜审言被调回洛阳,还被武则天召见启用。但在此之后,杜审言官运始终不顺,几经升贬,最终担任修文馆直学士,而他当年的上司苏味道,已经两度拜相了。
才且自傲,五言律诗奠基人
杜审言狂且狂,事实上,人家狂是很有资本的。
杜审言的孙子——杜甫就格外欣赏追捧自己的祖父,他曾在《赠蜀僧闾丘师兄》中称赞自己的爷爷“吾祖诗冠古”,堪称杜审言的“头号粉丝”。
杜甫像
而不说杜甫的亲戚滤镜,杜审言的诗在当时及后世都是有巨大影响力的。
在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历史进程中,陈子昂、杜审言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们为唐代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联结、过渡作用。
杜审言擅长五言律诗,尤其在格律方面,十分严谨,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后人评价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促进了律诗的定型,完成了五律的规范化。
杜审言的诗作流传下来只有四十多首,其中最出名的一首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此诗对仗工整,平仄和谐,韵脚分明,是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盛誉此诗为“初唐五律第一”。
杜审言对唐诗发展的历史贡献,不仅反映在其对诗歌理论的论证、总结、提高、丰富与发展等方面,也不仅表现在诗歌革新发展的单一形式方面,还体现在诗歌内容、题材的拓展与丰富上。
他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的创举、成就与贡献,既恢复了汉魏以来强调与重视文质合一的优良创作传统,也是对隋唐以来柔弱纤细、萎靡不振的宫体诗风的一种反动与革新,使诗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杜审言的“狂”是刻在骨子里的,虽历经坎坷,他至死没有改变这种性格。
据说他病重在床时,好友宋之问和武平一来看望他,问他有没有什么话要交代。杜审言说道:“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这句话意思是,上天把我害得这么苦,还有什么好说的。但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一直压着你们。现在我要死了,你们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只是可惜没有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能接替我的位置啊!
这样一个“狂人”,要是知道自己的孙子杜甫在诗歌上获得那么大的成就,恐怕也会得意地捋着胡须说一句“不愧是吾孙”吧。(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
参考资料:
后晋赵莹《旧唐书》
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新唐书·杜审言传》
洛阳网《杜审言:恃才傲物的“老顽童”》
汤军《论杜审言对唐诗发展的艺术贡献》
释玖《杜审言:”诗圣“杜甫爷爷,大唐第一狂人,屈原王羲之只配打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