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彤
6月18日尚未到来,但各路商家已经进入了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节奏。
(相关资料图)
6月份一直被视为消费旺季,而“618”大促更是线上线下商家的必争之地。尤其是2023年的“618”更被寄予了厚望。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500亿件,比2019年达到500亿件提前了155天,比2022年提前了27天。“618”大促期间,业务量的陡增对于快递业而言必然是一场“大考”,其中,一线快递员再度成为抢手资源。
“拼人、拼时效”持续提升快递终端服务体验
“从3年前日薪200元,到今年开到300元、400元一天,甚至还得包食宿,今年6月份快递员招工的火热程度比往年更甚。”依托于某线上购物平台的大型民营快递公司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中仓街道一社区配送站站长小孙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今年公司要求继续提升配送时效,一日达、半日达的同城配送,要保证“618”期间站点不压货。
于是,他们在配送站20多辆电动三轮车上面都贴上了招工广告。“这两天陆续有人打电话说愿意短期加入配送,很多还都是家住社区附近的年轻人。”小孙说,“这样也省去了对站点环境的熟悉过程,对提升配送效率是件好事。”
外界认为,持续提升配送效率是提升流通效率的客观要求,更是各配送企业实现竞争的必然要求,由此带动相关快递从业者人手紧缺或将成为常态。此外,快递行业本身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更严格,也造成了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
实际上,提升物流配送效率一直是近年来线上平台反复加以强调的,在相关技术应有手段更趋完善和成熟之后,今年的快递效率“竞赛”更趋白热化。
比如,京东就在其“618”启动发布会上表示,京东物流将持续扩大预售前置规模,在超过300个城市实现预售前置,待消费者支付尾款后,京东快递小哥可立即进行“最后一公里”配送,最快实现分钟级送货。
菜鸟物流也联合申通快递宣布,启动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物流升级计划,通过数据协同化、仓配一体化等,将“揽件—签收次日达”变成“支付—签收”的“支签次日达”,即消费者前一晚10点前下单的包裹,都将在第二天送到收件人手中。
“从次日达到当日达,再到分钟级送达,目的是提升快递包裹的配送时效和终端服务体验。”任职于某第三方平台,向多家快递公司提供短信通讯业务提醒的外联人员王女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依托短信和语音声讯提示,可以减少快递员人工与购买人员的联络时间。从实践看,快递员在终端配送环节耗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与业主之间的联络和沟通,这也是越来越多快递公司选择拓展第三方通讯提醒业务的重要原因。
完善保障是充实快递一线工作者队伍关键
对于快递工作而言,本身高强度的工作性质加上风餐露宿的工作环境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随着需求的提升,高福利正成为一个显性标签。
一位已退出快递行业,但曾经连续五年参加“618”“双11”等年度大促高强度配送工作的原快递员小乐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最多一次单月收入达到17000多元,就是在2019年的“618”期间。但因为工作强度太大,在那之后他病休了近两周时间,算上误工和看病花费,其实还不如平时的收入高。
从小乐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高强度的工作和收入尚难平衡或许是他选择退出快递行业的原因。“我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跑不动了。”他说,“还是想找到一份更稳定的工作,为日后作打算。”
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层面一再重申和完善对包括快递员在内的灵活就业岗位给予更多的保障。毕竟,2亿左右的灵活就业人员,不仅事关整体就业的稳定,也是经济活力得以释放的关键因素之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灵活就业岗位,客观上对人力资源服务创新、灵活用工服务提出了要求。从就业保障角度分析,只有将持续涌现出的新业态从业者纳入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体系,才能带动更多就业,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就需要政策层面持续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
专家强调,通过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能够鼓励更多人参与平台经济,创造和吸纳更多就业。对快递员而言,完善相关福利保障,是不断充实快递一线工作者队伍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