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学前教育受到的生源冲击已经显现。一些幼儿园“招生难”,从“一位难求”、摇号入园到招不满、“吃不饱”
2023年至2028年小学招生入学人数也将呈下降趋势
为应对当前入学高峰,一些地方通过改扩建、新建学校等方式增加学位,但几年后可能出现学位过剩。学龄人口变化给教育规划、资源配置带来难题
(相关资料图)
对于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学龄人口数量减少情况,建议在稳定部属和省属师范大学招生计划的同时,逐步减少师专和高职高专师范生招生,保持相对稳定的师资规模和质量
今年春季学期,曾经学位紧缺的成都市高新区,有15所公办幼儿园发布春季学期空余学位招生公告,空余学位300余个。北京、上海、重庆等多个城市幼儿园出现“招生难”。从“一位难求”、摇号入园到招不满、“吃不饱”,近年来,全国出生人口数持续下降,在一些城市,学前教育阶段的生源冲击显现。
但小学、初中阶段学校依然拥挤。今年以来,上海、广州、成都、济南等城市相继发布中小学2023年秋季学位超额预警;叠加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虹吸”效应,一些地方出现“城挤、乡弱、村空”现象。
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之后,教育如何应对人口变化趋势?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各地政府如何回应优质教育需求,根据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科学规划未来数十年的教育资源配置?
复杂局面给教育布局结构、资源配置调整、乡村教育振兴提出严峻考验。多位受访人士建议,加强精准测算和科学规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位供给弹性,调控教师培养规模,更好应对学龄人口波动。
学前教育生源冲击显现
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出现短暂回升后持续下降,从2016年高峰期的1867万人减至2022年的956万人,总人口进入负增长。人口变动对不同阶段教育资源需求的影响正在显现。
记者采访了解到,重庆多个区县幼儿园招生人数出现下滑态势。重庆晨曦鸳鸯幼儿园往年需要摇号抢号才能入读,今年计划招生90人,在反复发布招生宣传的情况下仍未招满。重庆江北区某幼儿园园长说,“以前家长要提前一年给孩子报名才能上学,现在几乎可以随时插班”。渝北区龙湖实验幼儿园任园长表示,现在比高峰时每个班孩子少了10多个。
据悉,重庆市2022年出生人口19.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1‰,出生人口下降7.87%,是1997年以来出生人口首次跌破20万人。
“人口负增长将带来幼儿园的一次洗牌,民办幼儿园受到冲击较大。”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张家琼说,近两年,重庆各区县的幼儿园招生人数都有所下滑。
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在园幼儿、在校小学生人数双双下降。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小学在校生1.07亿人,分别比上年减少约177万人、100万人。这已是在园幼儿人数连续第二年出现下降,小学在校生人数则是自2014年以来首次下降。根据2017年至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数据,6年间出生人口降幅超过40%,意味着2023年至2028年小学招生入学人数也将呈下降趋势。
以上海这样的一线特大城市、人口流入地和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地为例,上海社会科学院相关专家表示,估算2021年至2035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适龄人口将经历一个短期缓慢上升到长期逐步下降的过程,小学在校生规模将于2024年达到峰值,初中在校生规模将于2028年达到峰值。此后,如果当地落户政策、外来常住人口中高考政策没有较大变化,初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会有所下降。
受此影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需求呈现减少趋势。受访专家预测,按现行生师比标准,到2035年全国将可能有超过100万小学教师过剩。
一些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依然超负荷
尽管小学在校生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由于城市聚集着优质就业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人口向城市加速流动,一些城市学校仍处于饱和甚至超负荷状态。
上海、广州、成都、济南等城市已相继发布中小学2023年秋季学位超额预警,上海已有9个区90所中小学的学位供给亮“红灯”,广州8区超百所中小学面临学位紧张。
为缓解学位短缺,多地公布新增建设计划。2023年,北京市明确将继续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天津市、武汉市各计划新增学位3万个;厦门市将新增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5.9万个;南昌市拟新增学位7万余个。
四川省巴中市中坝小学位于城郊接合部的新开发区,学校周围新建的商品房林立。学校相关人员说,近年来,在校生规模跳跃式增长,从2014年的300余人增至如今的3200余人,生源主要来自周边小区和进城务工家庭。
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72.41万人。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局长李乐明说,“80后”“90后”农村家长倾向于把孩子带在身边,宁愿多花钱也要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
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使一些学校提高入学门槛或不再安排随迁子女入学。上海市部分小学对口招生地段入户时间从1年提高到2年或3年;成都崇州市6所学位预警学校自2023年起不再安排外地来崇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上海市教育界人士认为,为应对当前入学高峰,上海通过改扩建、新建学校等方式增加学位,但几年后可能出现学位过剩。学龄人口变化给教育规划、资源配置带来难题。“十四五”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上海人口将继续保持低增长,区域内部呈现高流动、居住空间分化等趋势特征,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问题将更为突出。
乡村学校萎缩势头加剧
记者采访发现,相比于一些城市中小学校“一位难求”,多地农村学校普遍出现在校生人数逐年减少、规模萎缩甚至“消亡”等情况,大量村级教学点因招不到学生而关停。
中部某镇中心小学在校生由高峰时的近4000人,下降到如今的900余人,六年级至一年级人数逐级递减,依次为222人、186人、165人、140人、146人、122人。学前班仅有99人。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下设的16个村级教学点,2022年秋季学期关停2个。农村学生转学意愿强烈,这是当地乡村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中部某镇小学负责人说,近几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学校招生人数以每年100余名的速度减少,有的小学一年级只有2名学生。当地撤点并校的村小不在少数。
受访人士分析认为,相比于人口负增长因素,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虹吸”效应是乡村学校生源快速流失的重要原因。
城乡教育差距大,农村家庭宁愿花大代价,也要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学校校长董伟学举例说,他曾询问一名学生家长,为何宁愿每年花一两万元学费,也要将孩子转学到县城的私立学校,该生家长认为孩子转学能提高学习成绩。
“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已是难以逆转的大趋势。”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学校校长包瑞直言,如果城市的学校可以容纳,绝大部分有条件的农村学生可能都会流向城市。
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35年,村小需求数将不足2020年一半,只需3.55万所。
农村学校生源快速流失,加剧农村学校办学难度,一些乡村学校出现运转困难。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说,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结构老化超编、优师优校资源匮乏等问题,生源流失使农村学校改善办学质量愈加艰难。“教师超编既招不了老师,也留不住老师,一些教学点每个班只有两三个学生,老师不愿进入这种课堂。”中部某镇中心小学负责人说。
中部一所乡村寄宿小学负责人说,“哪怕只有一名学生住校,日常维修、水电费、住宿生管理的人工费用等开销也都要保障。”
增加供给弹性,办好重点乡镇学校
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下降势头给教育布局规划和均衡发展提出了新考验。多地专家和教育界人士建议,更好应对学龄人口变化新趋势,应加强精准测算和科学规划,实行弹性学位供给,有序调控师资规模,还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合理布局并办好乡镇学校。
一是加强精准测算和科学规划。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付卫东建议,在全面科学预测学位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预留学校建设用地、教育设施发展空间等,缓解学位压力时,以“改扩建为主、适当新建”为原则,避免大规模新建可能造成的较大浪费。南昌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余卫建议,在学位需求出现较大波动时,避免大规模建设或撤并学校,灵活调节班额等办学标准。
二是完善弹性学位供给体系。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副校长陆向荣建议,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育资源规划中加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以便在升学环节降低社会成本,并在学校内部适时适度调节小学、初中学段办学规模,合理使用教育资源。同时,通过调节政策购买学位数量等方式,短时间内扩充或调减教育供给数量,适应流动人口入学需求。
三是有序调控师资规模。余卫建议,逐步调整师资培养体系和师范专业设置,考虑到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可扩大音体美劳、学前、托育和特教等学科招生人数,减少文化科目招生计划。对于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学龄人口数量减少情况,建议在稳定部属和省属师范大学招生计划的同时,逐步减少师专和高职高专师范生招生,保持相对稳定的师资规模和质量。
四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办好重点乡镇学校。包瑞说,乡村振兴需要乡镇学校的配套支持,应继续办好设施基础好、人口规模较大重点镇中心学校。随着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城乡距离将不再是问题,可以统筹城乡既有学校资源。董伟学建议结合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可将一些有志于基层工作的教师调整到乡村振兴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