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2023国际青年交流大会在山东济南开幕,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嘉宾和青年代表齐聚济南、互动交流,为济南注入了一股澎湃朝气。
青年聚,城市兴。青年人是城市创新、创造、创业的重要基石,是城市消费、文化建设、娱乐休闲的活跃群体,是城市经济增长、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青年人的数量占比,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纵观世界各地充满活力的城市,无论是国外的巴黎、洛杉矶,还是国内的深圳、成都等,都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成就了一座座充满希望、展现活力、彰显魅力的进步之城。
凡是对青年群体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城市,都可称之为青年友好型城市。当前,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着手推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目前已有深圳、苏州、成都、郑州、合肥、贵阳、济南、淄博、东莞、珠海、保定等40多个城市发布了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或“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战略规划。青年友好型城市与青年发展型城市,都是为青年创造发展机遇的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注重有利于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制度设计、政策实施和行动支持,来推动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青年发展型城市更看重青年的创造性,通过打造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使青年的活力与城市的活力相互激荡、青年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相互促进。无论是青年友好型城市或是青年发展型城市,都展现了城市对青年积极主动的接纳和激励。
建设一座青年友好型城市,首先要把青年当作朋友,基于这个核心理念,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治理等方面,为青年群体的学习、成长、就业、生活、休闲等需求提供良好的环境。当代中国的青年群体既需要就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需要友善、包容、活力、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必须要用诚挚的心态去对待青年朋友,不断深入青年群体的内心,用包容的心态去理解青年,用务实的行动去满足青年。具体而言,建设好一座青年友好型城市,必须要以青年人的需求为导向,解决青年真正关心的问题,从青年群体的宜业、宜居、宜学等基本需求出发,建设一座让青年群体感到温暖、舒心的城市。
首先是从城市综合实力出发,为青年就业打造一座“宜业之城”。对于青年群体而言,来到一座城市,就业机会是首要需求,也是城市最大的吸引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城市首先要从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特色、就业创业支持等方面下功夫,吸引青年前来就业创业。一是通过招商引资、产业规划、产业培育、产业激励政策等方式,持续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提高对青年群体的就业吸引力。二是要创新吸引青年前来就业的各种激励性政策,比如成都市开展“蓉漂计划”,设立“蓉漂人才日”,向各地人才伸出橄榄枝,吸引全国各地大学生到成都参访体验;宁波市早在十多年前,便向赴宁波市参加人才招聘会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提供车费补贴;南京市为来南京找工作的大学生提供“青年驿站”等。这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的便利条件,都是吸引青年人前来就业创业的具体做法。三是要全方位建设一座“宜业之城”,通过为青年提供各种房租补贴、就业保护、创业辅导和激励、职业纠纷法律援助等支持和服务,让城市从就业机会、就业质量、就业接触、就业保护等方面全面升级为一座青年友好城市。
其次是为青年群体打造一座让人安心栖居的“宜居之城”。任何在外打拼的人都期待有一处栖居之所。当前,青年在购房方面还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城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为青年群体提供廉租房、租房补贴、住房补贴等支持,打消青年群体在城市“安居”的后顾之忧。有了安居之所,青年人才有学习、生活的独立空间;少了“漂泊”之感,才能激活青年人对一座城市的长久热情。乐业与安居是青年人在城市中最重要的两大需求,乐业为安居提供支持,安居为乐业创造动力,二者彼此促进,最终都能化作城市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此外,要让青年人在一座城市长久扎根,在“安居”之余也要“成家”。青年友好型城市也要充分考虑适龄人口的婚恋需求,为青年人的婚恋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提供各种婚恋交友平台、服务,让青年在适婚年龄可以找到合适的伴侣成家,让青年既能就业、安居,还能成家、扎根。
另外,也要为满足青年群体的教育学习需求打造一座“宜学之城”。青年群体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存在较大的需求,拥有更多教育教学资源或文化资源的城市往往对青年群体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此外,新时代的青年人越来越看重城市的时尚文化空间。城市里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对满足青年群体的文化学习或娱乐休闲需求起着极大的作用。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增强城市对青年人的吸引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同样不可忽视。
当前,青年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趋势,要想建设好一座青年友好型城市实为不易。而如何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也并无定法。只要有这方面愿景的城市因地制宜,从自身特色和优势出发,对青年群体释放足够的善意和诚意、展现独特魅力,也是一种务实策略,必然能在开拓创新中绘就一幅幅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崭新画卷,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胡小武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