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赵茜
当听说上海书展有800多场活动时,作为“小白记者”,记者的第一反应:这是不是虚指?类似说“一个人有800多个心眼子”那种。
(资料图)
可当最终的活动安排表格摆在面前时,你不得不承认它的真实性。
自以为做足了攻略,但当记者穿过层层人流,站在上海展览中心高大的罗马柱边,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出版社展位时,还是产生了一丝茫然。
调整状态——逛展、读书、追大咖,展期已经进行了大半,这些重要的方面,“小白”记者竟然都没落下,就是要细细分享一些故事,还需要时间。
要么,今天先开个头——
书展上的“茅奖热”
书展开启之前,文学界还有件大事,就是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书展首日,记者就见到了新晋茅奖得主杨志军。初见时,他刚结束一场采访,坐在咖啡厅的位置上,面前只摆了一杯水。
杨志军
“你好,扎西德勒。”杨志军热情招呼记者坐下。尽管早在1995年就移居青岛,但青藏高原的印记早已植根在这位作家的生命中,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从《雪山大地》的创作历程,到自己如何走上作家之路,再到青藏高原大陆性和山东青岛海洋性对自己的影响……大家聊了许久。
“我养过草原鼠兔、班头雁、红嘴鸭、狗、藏獒、鸽子、鱼等等,我始终愿意相信生命中的纯真、善良和美好。”当讲到自己小时候曾养过的小动物时,杨志军几乎眉飞色舞起来。
采访结束后,记者请他在新作上签字,他写下了“吉祥如意”。他在上海书展的时间不长,8月18日就回了三江源,“回去不为记录什么,就是延续生活,延续感情。”
茅奖作品毫无疑问是本次上海书展的重头戏,各大出版社无一例外将这些书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茅奖的热度能否从文坛刮向市场?茅奖新作现场销售到底如何?记者发现,C位、热销、加印,是关键词。
“闭着眼睛买都不会出错。”一位购买《宝水》的读者这样说。
乔叶的《宝水》在获得茅奖之前,刚在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拿了春风女性奖,《宝水》责编之一窦玉帅说,茅奖公布当日,《宝水》可监控的销量就达到了四位数。
买了11本《雪山大地》的读者
在作家出版社展区,大老远就能看到杨志军的《雪山大地》被摞成了一根“柱子”,逛了半圈的功夫回来,“柱子”矮了一大截。工作人员一边忙着给读者装书,一边掏出手机展示:看,这个大哥一口气购买了10本《雪山大地》,抱都抱不动。还有这位,买了11本,说是要送人。
同样火爆的场景还出现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展位上。现场工作人员史莺燕信心满满地预测,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千里江山图》即将开播,很有可能将图书行业的“茅奖热”再往上推一把。
“买书有瘾”的作家
上海书展上有很多春风悦读榜的老朋友,比如路内——他曾获第一届春风新人奖、第五届春风白金奖。
路内
“老朋友”的开场还是让人吃了一惊:在“叙事共同体”第十届上海文学周主论坛上,路内拿着一只手机就上台了,并且还振振有词:“我的稿子在手机里,我的手机就是叙事共同体,就是我的本我,我要对着本我表达我的超我,但是我突然发现这个字特别小,要看着才能念出去……”
现场氛围顿时变得异常轻松。
在这个场子里,记者还见到了索南才让。
还记得在《收获》杂志65周年庆典上见到他的情形,初次见面,索南就给大家讲了青海藏区牧场那些真实又传奇的故事。这一次,在上海书展,索南才让又一次用他最擅长的讲故事,给文学做了注脚,他说:“很多年前,当我在放牧时,我们居住的河边,搬来了很多的帐篷、商店,还有帐篷录像厅、台球厅。有一天,我帮我母亲抬水的时候,听到了从帐篷录像厅里面传出来的不同的声音。看到了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在打台球,听到了他们的笑声和说话声,同时我听到了在帐篷商店里正在喝酒的父辈们那些欢快的划拳声,我还听到水的声音,还听到了水壶在水里面灌水的声音,以及我周边的空气、风、太阳……”
这样的“听到”,在上海书展上让大家听得入了神。
索南才让
作为青海省唯一的鲁奖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索南才让已在文坛大放异彩。这是否意味着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同行的记者随口问了一句:“你现在已经搬去西宁住了吧?”
“不,我至今还住在县城。”这个质朴的汉子,又一次打动了大家。
田耳《秘要》新书分享会的前一晚,记者约了采访,见面已是傍晚时分,很快到了饭点,田耳说:“我们吃饭去吧”。“吃饭皇帝大”这句来自湘西土家族的谚语,用在从湖南凤凰县走出来的田耳身上,格外贴切。大家没有在客套这件事上浪费太多时间。因为田耳又说:“你们要是抢着买单,那我就不吃了。”
田耳
约500米远,有一家川菜小店,坐下来,点上蒜蓉茼蒿菜、干锅兔、麻婆豆腐、盐煎黑毛猪肉、蛋炒饭!田耳边点边说,到广西10年,他的口味已经淡了很多。
等菜时,记者问他,会不会去逛逛上海书展。“我2014年就开始参加上海书展,一开始几十斤几十斤的买书,到后面根本没法弄走。”正因如此,这两年他不怎么买了,“因为我已经有五万多本书了。”
五万本书!看得完吗?田耳说,按正常速度,一个月读三四本书的速度算还可以了,“买书有瘾。”他又补充了一句。
连轴转的“劳模”
上海书展上的“劳模”什么样?也许就像复旦大学教授、人文学者梁永安一样——7天6场活动,不停与人对话。
“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不得不说,光这个标题,就吸引了无数读者围观,记者也去听课了。
梁永安
“关于今天的爱情,我想起了程耳导演的《罗曼丁克消亡史》,我觉得这个名字高度概括了当下的爱情,某种罗曼蒂克仿佛衰老,以一种不可逆的方式从我们生活里面消失了。我们生活中原来一些特别浪漫的感情变成一种功能性的存在。我想说,今天我们的生活需要唤醒爱情。”爱情为主线,文学为副线,梁永安娓娓道来,总能让挤挤挨挨的现场安静下来。
作家阿来也是上海书展上的一位“劳模”,2023年5月以来,他一共出版了三本新书:散文集《西高地行记》、长篇小说《寻找香格里拉》、诗集《从梭磨河出发》。虽然在题材中跨度极大,但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阿来的这三本新书都是关于“行走的书”。他行走在雪山之间,领略一花一草一宇宙的生命奥义。阿来把这三本新书带到上海书展,三场新书分享会也一字排开。
还有一位在朋友圈公认的“劳模”是学者陈子善。有人还整理了他在今年书展的全部活动日程,共计十余场。陈子善的弟子、山东师范大学的宫立教授发了一条朋友圈:“每年上海书展,陈老师都是劳模。今年也不例外。周立民(评论家、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老师也快成劳模了。”
从“劳模”的忙碌中,记者看到的是上海书展上,本土学者的活跃度。
从现在开始算起,上海书展还有3天时间,毕飞宇、奚美娟、黎紫书等著名作家也各自携新作与读者分享。
“小白”记者依然守在现场,要不要偶遇一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